关于佛学修习之前你我所要明白的。
学佛非信佛。首先我们来将什么是学佛,而什么是信佛。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学佛就是学习佛学习佛家经典道义增加佛性来培养一颗积德行善的慈悲心。而信佛则是我们看破红尘放下一切,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佛门。去做一个合格的佛学弟子。而其中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如一个学佛,在家,在外吃肉喝酒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因为他没有信教剃度所以不受戒律僧规的约束,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出家。而不必执著佛法教义。而如果出家剃度以后呢。出家前不守戒律,最多珠心,而出家后不守戒律,则是则要受罚。
在出家前的所有修行都是学法,为出家后,或将来皈依我佛做准备。
关于学佛信佛,又有三大群体。僧人,居士,和学佛者。而居士是夹杂与学佛者与僧人之间的群体。
而本文则针对学佛者来写。僧人与居士,因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引修行且愿意为佛学奉献自己的身心。力行。本就是佛学根基强大之人。而普通人则不一样。无上师指引,且能力较弱。居士与学佛者的区别是。居士有专业的老师指引。且部分皈依佛门。可以理解为半信着。
关于学佛者,该如何修习佛法呢。由于学佛者,不受佛法门派的限制,而选择佛经的权限较大。个人建议学佛者可以直接阅读佛学经文,懂得有缘,不懂则无缘。通过佛经的学习,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
学佛者,关于戒律,很多学佛者在一开始,将自己定位于佛教信徒,在不了解戒律的情况下,为了证明自己是一名信徒,懂得佛学,而强制自己遵守,或以僧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信徒。定位不明。
学佛者,学佛的目的不同,在学佛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偏差和错误。且部分人员为了速成佛法,而选择错误的修行方式。选强,强学,目的学,而形成错误的认知观点,甚至影响自身的健康,和自身的人际关系,使他人对佛学形成错误的理解,最终害人害己。
个人认为学佛应建立正确的学佛观点及标准。首先来讲,只要没有出家,就不能以僧人自称,只要没皈依或办理相关皈依证件,就不能以居士自称。定位明白。
关于目的性学佛,如果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摆脱不好的状态,或是治疗疾病,或是姻缘,或是其他目的,建议自行去寺院庙宇寻求师傅的开解或是引导,由师傅决定帮助解决。正如如果出了问题来信佛求佛,已经为时以晚。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所以自行无法解决。而解决各类问题,需要对佛学有深入了解的人。
在上文中以经说了,学佛是为了预防问题的发生或是提升自己的佛学修为并帮助或是保护身边的人。
而学佛最大的问题是,佛经的选择,前进方向。
关于前进方向及目标。我为什么学佛。我学佛是为了什么。我学佛是为了善,为了帮助他人。为了发慈悲心,为了普渡众生。如果立下此目标,出不出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佛经的选择,以三皈依为基础。脱离了三皈依的佛学,也就不是佛学了。首先来说什么是皈依,我要皈依什么。什么是佛。这是第一阶段。
明白皈依后,在学六道轮回理论和常诵六字真言颂,常颂六字真言不坠三恶道。学六道,定自己在六道中的位置。知前世今生后,在佛经中寻得适合自身的修习法门。定六道后学四圣谛到后定自己的修行目标。
而后学金刚经慈经心经等经典,顿悟无上心,慈悲心,以发三藐三菩提心,以入般若法门。
当到达以上水平后,对经书的理解,以然非常的强大了。当强大到一定程度以后,脱离经书,以经证道,将经书运用于生活。佛家中称之为入世。
修习在次精进,划分佛经为诸般法门,佛像化行,经书化心,见佛证道。将所有像化为无相,将相化立。
持经证道,证道加身。自此破贪癫痴三道。
自此修行大成。以然入门,成就与否,全看因缘了。
而往后就要看你自己了。
补充学佛的四个状态。
守戒,持戒,持道,修神通。
守戒,字面意思,守着戒律,为和要守着戒律,因为心要守戒,守戒戒心。守行。这也是出家人为什么要四大皆空。不四大皆空,没法守戒,不说戒心,连行都戒不了,还修什么佛呢。
持戒,为何持戒,戒是什么,行不范,戒心胜戒行。
持道修行,人在道中,如心在道中。除恶向善,踏入佛门。
修神通,惩恶扬善,度人度已。神通自现。
备注:声觉,听音入学。缘觉听道学经入觉。
学佛者定位,不修福报,不求果位,只愿生生世世为人善道,不落他道。